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第76期第3版


主題﹕馬來西亞電影風格化

文/魏永勇

刊出日期﹕18/11/2006

西方社會有這樣一句話“WHATEVER YOU DO,DO IT WITH STYLE”。意思就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我運用這句話來作個開頭。今天透過所謂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我們的生活已經步入均質化社會 (HOMOGENIZED SOCIETY)。換句話說,由于相同物資和價值,超過量生產,導致世界變得越來越大同小異,越來越缺乏創意和獨特性。不管是在物質還是思想上。而電影更是逃不開這種現象。有些人會認為這些所謂的風格只是一種膚淺的流行假象。但是如果沒有獨特的風格,基本上就已經失去了競爭的能力。

世界電影趨勢 三股電影風氣

在今天的世界電影趨勢分部里,我們大致上可以簡單的做幾個區分。有比較熟悉的美國好萊塢所注重的高科技,娛樂感官的消費流行電影。再來是在草地上翻滾,載歌載舞劇情片的印巴電影。另外就是一些傳著于抽象語言的新浪潮歐洲藝術的貴族電影。

主流電影風格的三叉口這三股電影風氣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現代主流電影風格的趨勢三叉口。但在最近的幾年,越來越多世界各國也都漸漸開始各自建立起一個按照自己國家歷史文化背景的電影風格。這些“外語片”也開始慢慢的挑戰由美國所壟斷的英語電影市場。

不管它是一種商業訴求還是一種電影藝術的成長,我都認為樹立一個國家電影具體的風格,對整個國家的電影工業發展和電影文化推廣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電影工業 不含美國文化立場我們來看美國,雖然美國一直都在主導著世界主流電影的動向,但是好萊塢電影其實並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內涵。除了上世紀風靡一時的50年代西部牛仔電影外,今天的美國電影工業已經完全是為了配合商業市場的趨向,而制造出適合消費形態的流行電影。

但是這些電影並不含有美國人的文化立場。至于什麼才算是美國人的文化,那或許是另一個話題。但是如今在好萊塢,只要是認為可以賺錢的電影,就算是與自己國家文化完全無相關,甚至有沖突的題材,好萊塢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大量制作,直到下一個市場方向的轉移。 電影文化破產老實說我還真不希望我國電影會有一天變得像美國那樣,雖然咋看之下好像是海納百川,百花齊放,風光非常,什麼樣的電影都有,但是我認為其實這是一種電影文化破產的現象。這不該是我國電影所追求的目標。那我們國家的電影應該往那一個方向去呢?哪些風格又能迎合我們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氣息呢?我們先來了解其他亞洲國家電影風格的情況。

亞洲電影發展一覽

亞洲電影一直以來都是以香港電影王國的動作功夫片為首。當時這些功夫片也成了我們東方文化在西方世界里最早的一個外交文化產業。導致在70年代的西方國家一直都誤認為我們東方人個個都是武林高手的印象。從80年代的英雄電影,90年代的無厘頭電影,到2000年的黑社會電影熱潮,香港都帶給了華人電影極大的貢獻。 近年來,特別是在2000年後,由于香港盜版問題和大部分投資者都涌入中國市場之後,香港電影開始衰落沉淪。但有趣的是,相反的其他亞洲國家電影卻在這時開始崛起。尤其是中國大陸的電影,如今已經取代了香港成為華語電影的一個代表性的指標。

中國電影

中國社會的解放,也讓中國電影慢慢的脫離了當年封建社會的共產主義電影,再加上文化改革後,造就了多位中國新導演如張藝謀、田壯壯、陳凱歌、馮小剛、陸川等人。他們的電影不只在自己的國土創下佳績,也不斷的征服國際市場。從比較典型的中國電影《一個也不能少》、《卡拉,我的狗》、《手機》、《可可西里》,到現在高科技的作品《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等等都使到中國電影的風格向多層面發展,也順利的把華語電影帶入了另一個國際層次。

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風格也不斷跟著時代轉型,從最早期的愛國政宣電影、學生類型電影、新浪潮電影以及演變到如今由蔡明亮和侯孝賢所帶領的後新浪潮電影風格。雖然這類型的電影不算商業,對某部分的觀眾或許會覺得十分灰澀難懂,使其作品雖聲名在外,在台灣卻一直是曲高和寡。不過始終這還是個屬于台灣強烈風格的電影。而這些電影還是有一群熱愛藝術電影愛好者的穩定擁護和支持。

伊朗電影

伊朗電影最重要的指標性人物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于1987年拍攝的《哪里是我朋友家》已經對世界電影造成一股轟動。如今許多來自伊朗的作品,尤其是我本身最喜歡的馬幾德(MAJID MAJIDI) 也已經在國際影壇里發紅發熱。而最近比較受矚目是一些伊朗兒童電影系列例如《天堂的顏色》、《小鞋子》、《白氣球》以樸實的題材和簡易的敘說手法,來打動觀眾的心,成功的將伊朗電影發揚光大。

韓國電影

韓國電影則是透過一個完整的國家政府體制內的支持,有如神話奇跡般的在這短短的幾年把韓國電影和電視劇興起,創造了一股強大的韓風。幾乎不管什麼題材的電影都能在國內外暢銷賣座。韓國都市浪漫主義的愛情文藝片以及懸疑恐怖片已經成為現代韓國電影的主流風格。 日本電影其次日本電影也一直以來都在亞洲電影歷史里站穩一席之地。雖已經無法再與當年大師級導演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等媲美,但是今天宮崎駿的動畫和北野武暴力美學也樹立了現代日本電影獨特的風格。就連東南亞電影也已經默默的成長。泰國的第三人類電影和鬼神電影,印尼的青春愛情電影,新加坡的國民形社會教育電影等都也已經成形邁入穩定的市場風格。

馬來西亞電影 風格走向何方?

在這時我們不得不問馬來西亞電影究竟是屬于什麼樣的風格呢?是《GERAK KHAS THE MOVIE》般的警匪片,是《SENARIO》的搞笑片,是《SEMBILU》般的都市纏綿愛情片,是《PUTERI GUNUNG LEDANG》的歷史浪漫片,是《PONTIANAK HARUM SUNDAL MALAM》般的恐怖片,還是YASMIN AHMAD具爭議性的新馬來電影呢?我認為我國電影工業在很久前就已經面臨創作瓶頸了。于是這麼多年來,所推出的電影不斷的在自我繁殖,重覆著同樣的題材、技術和內容。缺主流風格 缺統一價值觀我國電影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主流風格,也還沒有達到一個全面性的統一價值觀。

這也顯示出我國電影業還是一盤散沙,各拍各戲,為的只是想盡快的把電影成本回收,而因此無法有策略性帶給國家電影一個具體的電影發展藍圖。無法爭議的是,與其他亞洲國家電影文化對比之下,我們已經遠遠地拋落在後面的事實。中國與伊朗電影的浪潮為我國電影的風格趨向應該回到社會最基本的元素,那就是我國多元種族的文化的特色描述。這是其他國家所比較缺乏的。我們的電影也必需體現出一種東方文化的內涵。

伊朗和中國大陸電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伊朗電影的特色是在于對人性內心世界的剖析深邃,而少于外在物質世界的色彩渲染,這當然也跟伊朗的宗教思想有關。以簡單直接的敘述和純樸的形態,充分的表達了伊朗社會老百姓的復雜內心情感。伊朗的電影導演似乎不約而同地在題材和電影風格上非常接近。也因此樹立了伊朗電影在世界電影里的強烈形象。 中國改革開放後,造就了一股新電影浪潮。

第五代導演個人風格的濃烈及大膽的藝術追求成為八十年代大陸電影的標志直到今天。也真正使得中國電影能夠成為一種輻射全球的文化。如今所謂的第六代導演代表性的有賈柯樟、路學長、王小帥也紛紛浮出水面,錦上添花。如果伊朗電影風格是具體的表達出在伊朗大社會結構的現實,那中國大陸電影是以導演個人獨特風格來記錄當代中國社會人民的樸實生活。這些作品能夠直接反映他們國家社會現實、人際關系的現實,也能夠以冷靜老實的態度展現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物質實情。

換句話說,這些電影是關于老百姓的電影。反映出社會各個層次的矛盾和情感。東方文化的電影風格講求意境以及樸直純真的表現形態。以民族性格的特色呈現在為電影的風格。換句話說,電影的風格不該純粹只為了電影藝術。電影風格是社會民族風格的呈現。 于是再回到我國多元化種族的社會里,為何我們不多加利用此優點,老老實實的制作出關于我們老百姓的電影?我們不需再空轉,人雲亦雲,跟著世界電影的流行尾巴。應該以我國獨特的多元民族社會文化的實質、根源、內容,凸顯出我國電影的風格,才是上策。

換句話說,馬來西亞電影應該先本土化再國際化。以我國本土文化為創作核心,以國際市場為競爭目標。就以張藝謀的《一個也不能少》來昨個比方。電影題材簡單直接不過,沒有知名演員,沒有千萬制作費,沒有豪華包裝,可還是讓電影在國內外,好評又叫座。我國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沒身份證的小孩在不知名的大都市里迷了路……

我國電影就像是一個沒有身份證的小孩在一個不知名的大都市里迷了路。不但自己不認識自己,別人也無從辨識。其實所謂電影風格化並不是將我國電影名牌化,明星化。而是建立起一個具體形像,才能更具有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當然這不代表說其他不同風格的電影,就將面臨沉沒和冷落的局面。這點還是有重申的必要。讓國家電影風格化,其實就是尋找自己國家的電影身份。雖然是一盤散沙,但其實只需要的是一潭水,就能將所有沙粒融合。建立一個國家電影風格,絕對需要最高國家政策來推動。再由電影工作者來配合,加上觀眾的支持,才能讓我國電影走出瓶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