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3, 2006

第81期首版


主題﹕短暫的出走--人在他鄉

報導:呂惠蒂/陳芝蕙攝影:陳芝蕙(部分相片由許繡文提供)
刊出日期﹕23/12/2006

吳淡如曾這么寫﹕“做個出走的小實驗,有助于我們安于現實生活,在原本的領域里,重新發現幸福的意義,也使遲鈍麻木的感官,對于熟知的一切有了不同的知覺,更能夠隨時享受生命中的真實瞬間。”新一年又將屆,人在他鄉,或是求學或是謀生或是遠嫁,心情起落,感懷最多。

撰文~許繡文

離家使人變得勇敢

到台灣生活已兩個多月,從剛開始的無所適從到漸漸適應,回想起當初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另一個國度的時候,發現自己變得勇敢不少。習慣了獨處,一直嚮往到外面的世界,掙脫父母的羽翼學習獨立,于是計劃著來台深造。原以為自己可以很洒脫,不會很想家,但是思念不知不覺將我啃食了,電話卡用了一張又一張。在學校里過著團體生活,與不同地區的人一起相處,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都不同,難免有些不習慣,甚至有時會有些小磨擦,但都試著去接受,也學習以更多的包容,與人溝通和相處。人在他鄉,難免要學習獨立自主,融入團體生活,但每次吃飯的時候就會很想念媽媽親手烹調的佳餚。

思鄉情重 牽挂連連

在這里最常就是跟同樣來自砂拉越地區的同學一起,除了文化習俗較相近外,聊起天來也較有共鳴感。每當鄉愁溢起時都會想,遠方的你們過得還好嗎?爸爸的銀髮又增添了不少吧?又有多少勞苦重擔化成了細密皺紋,佈滿在他那黝黑的臉上呢?有多少的辛酸是我無法一起分擔解憂的呢?還有常在我耳邊嘮叨的母親,一路為我們一家大小張羅忙碌,而身為女兒的我又能為她做些什么呢?我不在她身邊時,她得為我操多少的心,擔多少的憂?是否在為我的學雜費奔波勞碌呢?

重新發現幸福的意義

以前在書中、電視上看到的台灣,都是美好的一面,來到這里生活後,從中也看到現實的一面,讓人覺得很多時候這一切都是經過美化似的,這才開始發現原來過去自己所習慣的家鄉,在離開時才顯得可愛而光芒燦爛。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還沒有經歷過,就會很嚮往,等到身歷其中時,才發現沒有想像中美好,覺得本身所擁有的才是最實在和美好的。就像吳淡如所言,“做個出走的小實驗,有助于我們安于現實生活,在原本的領域里,重新發現幸福的意義,也使遲鈍麻木的感官,對于熟知的一切有了不同的知覺,更能夠隨時享受生命中的真實瞬間。”但這條路是我自己選擇的,當然不可以輕易放棄,必須勇往直前沖出一個春天來,才不負我辛苦得來的一切,也希望以成績來讓家中父母安心。所以我就把這當作暫時的出走,脫離現實的生活,體驗不同的國情文化,豐富自己的視野。

沙大學生黃雪妮、李惠儀

黃雪妮、李惠儀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同學,認識了17年,兩人在決定繼續深造時,發現竟不約而同被沙巴大學錄取。黃雪妮主修經濟與數學,李惠儀主修教育,兩人皆23歲。

黃雪妮﹕每天搭巴士上學 致電家人朋友慰寂寥

即使從小便是認識的同學,但黃雪妮、李惠儀僅屬普通朋友,平時並沒有特別聯系,不過第一次離鄉背井在外地生活,使兩人變成幾乎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她們一起受訪時談到各自在沙巴求學的感覺,黃雪妮就說她從小到大都沒搭過巴士,然而剛到沙巴大學,她每天必須搭巴士上學。“上課的期間學生很多,每個人爭先恐後搶上車,由于我個子嬌小,只好等大家上完巴士後才隨後跟進,遇到繁忙時間,巴士爆滿後,就要等下一輛巴士。”雪妮說,雖然到沙巴也有認識的朋友,但是初到陌生的地方總有莫明的孤單,特別想家,所以拼命給家人和朋友打電話,每月電話單都要兩三百令吉。“尤其夜晚更是難以入睡,三更半夜都要打電話給媽,一邊講一邊掉淚。”

李惠儀﹕自費租房學自立 結識新友努力適應

李惠儀則說,大學雖然有提供宿舍給外坡學生,不過卻有許多嚴規,因此在大學規定的一個星期限期後,便與黃雪妮一起申請搬出,在附近的住宅區租房。“在這里不單要學會照顧自已,也要懂得自立,找房間的過程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很慶幸事情能順利進行。”個性堅強的她知道無論再多的不習慣也得面對現實,因此媽媽在開始的時候也每天和她通電話。“當學校功課開始繁重,還有結識新的朋友時,很快就遺忘了到異鄉的不安和不適應的感覺。”目前兩人已在沙巴生活近兩年半,認為沙巴雖然比砂拉越(美里)繁華,但仍無法取代自己的故鄉,所以每個放假,不管是長或短假都要回鄉。黃雪妮則每月固定回家一趟,即使兩三天也好,回來看看母親、跟朋友聚會。李惠儀則是在有假期時才回美里探親。

No comments: